电商美工外包网 《光明日报》整版点赞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擦亮运河文化
发布日期:2024-08-31 07:36 点击次数:147
8月23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第05版“红船初心”专刊刊文《千年运河绽放时代光彩》,整版聚焦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擦亮运河文化。文章称,如今,这条古老的大运河,在齐鲁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生动实践中电商美工外包网,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下为报道全文:
山东枣庄台儿庄古运河河道岸边,一块刻有“京杭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的石碑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石碑南侧是建于明朝末年的郁家码头。
在台儿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明清码头存有13处。如今,人们还能看到这些古码头、古驳岸,得益于当地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山东段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全长643公里,沿线有德州、聊城、济宁、泰安、枣庄等5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遗产丰富。
运河流淌,贯通古今;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大运河不仅是一条长流不息的河流,也是一条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展示长廊。
游客在位于济宁市任城区的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参观。王仰浩摄/光明图片
1.水脉,承载文脉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济宁任城区古槐街道的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回到千年前的大运河畔。
“在这里,我近距离感受到当时的运河盛景和运河文化的魅力。”济宁市民李超参观后表示。
230公里的济宁段大运河,属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河道总督署曾是运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济宁被称为“运河之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河道总督署设在这里。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说,河道总督署见证了运河的辉煌与变迁,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全面展示了元明清三代国家河道管理最高机构的历史,立体呈现了大运河的文化风貌。
“水脉,亦是文脉,能够跨越时空,勾连起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济宁市任城区文物所所长赵超告诉记者,流经济宁主城区的6.4公里老运河沿线,分布着东大寺、太白楼、天井闸等1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夜幕时分,泛舟古运河之上,两岸人头攒动,桨声灯影中的烟火气令人沉醉。途经东大寺桥、清平桥、玉带桥、南门桥、玉堂酱园等,耳畔回绕起李太白的诗词,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时,欣然于运河两岸的繁华与喧嚣。
“我生在运河边,是运河的水哺育我成长。乘船游览,儿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但又有很大不同,如今两岸热闹非凡,一派欣欣向荣的崭新景象。这条河真的活了!”定居北京的王女士返乡探亲,特地带女儿和外孙、外孙女感受“运河之都”的秀美与灵动。
美工招聘“上有天堂电商美工外包网,下有苏杭,过了济宁,就是东昌。”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一线贯通,运河山东段沿岸由南自北孕育出济宁、东昌(聊城)、临清、德州等一批运河城市。
山陕会馆、光岳楼、鳌头矶、临清钞关、阿城上闸……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历史悠久,创造和累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聊城市积极构建实现运河长久保护、传承与利用体系,形成大运河整体联动保护大格局,将运河文化遗迹串珠成链,不断推进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近日,来自韩国、纳米比亚等国的国际学生,走进聊城参观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沉浸式感受这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博物馆展厅内,一幅30米长的《东昌盛景图》数字国画,生动呈现了大运河聊城段的人情风貌,画中人头攒动,舟车辐辏,一派热闹景象。站在画前,来自韩国的学生金炫智动情地说:“这里展示的古代运河文化,让我对聊城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很喜欢这座城市。”
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临清段鸟瞰。徐延林摄/光明图片
2.非遗,融入生活
“运河流水那个哗哗响,家乡的歌儿多哟……今天咱来唱秧歌,人也笑来水也乐。”随着悠扬的伴奏,表演者踏着节拍放声高歌。
近日,在德州市武城县举办的2024年运河文化艺术节上,歌曲《唱秧歌》赢得现场观众一片叫好。“歌曲真好听,一个简单的‘哟’字明快又悠扬,饱含丰富的情感和高昂的情绪,让人着迷。”现场观看表演的大学生吴斐悦感慨地说。
这首民歌是由当地著名的运河船工号子改编而来。“运河船工号子没有歌词,全靠喊唱,在凝聚拉纤力量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船工们的智慧结晶。”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陈仲魁介绍,这样的曲调对现代人来说也非常振奋精神、鼓舞人心。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如何不再是尘封的记忆?“最重要的是要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成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具体表现。”武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旅局局长张东博说,近年来,运河船工号子被多次搬上舞台、荧屏,在年轻人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德州,因运河而兴盛,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大运河德州段沿线分布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79处、各级非遗669项、A级旅游景区15家,德州扒鸡、德州黑陶、红绿彩瓷器等“运河手造”产品名扬天下,这些构成了德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围绕大运河文化传承,德州下足了功夫:深入挖掘运河传统工艺、曲艺、民俗等非遗项目;大力推动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各级非遗传承人培训……
“舟车辐辏说新城,古号繁华压两京。”作为一座在运河怀抱里成长起来的城市,临清市把运河文化、非遗文化、胡同文化以新型特色商业和文化业态植入老街巷,让人们直观感受厚重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让这座千年古县“火爆”出圈。
“考棚街的牌坊、锅市街的竹器铺、竹竿巷的板搭门、碾子巷的汪家大院,老胡同里保留的这些古民居、老门楼等,不仅是群众的生活场所,更是临清千年变迁的历史痕迹……”听着临清运河文化宣讲团团长刘英顺的讲解,老胡同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变得立体、生动起来,昔日“繁华压两京”的临清如一幅画卷在游客面前徐徐展开。
今年是刘英顺组织“临清胡同游”的第17个年头。为了将临清运河文化发扬光大,刘英顺将目光放在年轻人身上——他为家乡青年学子组织专场胡同游150余场,带领他们实地探访,去感受运河文化底蕴,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目前,刘英顺组建的“党代表工作室+临清运河文化宣讲团”,招募了42名运河文化志愿者电商美工外包网,已有多位学员能独立讲解胡同历史和故事。
3.水运,通江达海
2024京杭大运河皮划艇马拉松系列赛(山东济宁站)在济宁市任城区古运河水域举办。袁进摄/光明图片
近日,泰安市东平县稻屯洼片区的甲鱼养殖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投放甲鱼苗。随着网兜解开,一只只小甲鱼欢腾地奔向水面,不一会儿工夫,便消失在一片碧波之中。
“我们采用的是仿野生生态供养模式,让甲鱼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给它们喂食小湖虾、小杂鱼,不投喂饲料,这样养出来的甲鱼味道鲜美、肉质紧实,深受消费者喜爱。”项目负责人薛继伍说,等甲鱼成熟后,一斤可以卖30多元,收益非常可观。
作为大运河山东段18个核心县市之一,东平县以大运河为中心,不断加强河湖水环境保护,全力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工程。近年来,该县锚定30万亩生态渔业发展目标,全速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以往传统的捕捞业正向生态养殖、休闲渔业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山东,大运河这条古老的航道,美工兼职同样激发了发展活力,交通港口更加繁忙。一曲大运河“交响曲”,正在这里奏响。
夜幕四合,满载集装箱的货船缓缓驶离济宁龙拱港,沿着大运河向江苏徐州进发。船长杨永军一边转动船舵一边说:“这些年,运河上的船越来越大,从原来载重不到100吨,到后来增长到100吨、1000吨、2000吨,航程也越来越远。”
济宁港航的变化背后,是当地为“通江达海梦”所做的努力:整治改造运河河道,升级基础设施,将龙拱港建成内河首个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港口……悄然之间,梁山港、龙拱港等运河码头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港口,大运河这条水上经济大动脉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机遇。
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介绍,当前已开通济宁至武汉、上海等集装箱航线26条,通达南京港、宁波港等50多个港口,在山东率先实现河江海联运,远航至福建、广东,并完成到越南胡志明市的外贸集装箱首航。
滔滔运河,千帆竞发。济宁围绕“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主线,正以更大格局建设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
连通古今、纵贯南北,如今,这条古老的大运河,在齐鲁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生动实践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专家视点】
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
作者: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刘为民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兴未艾、成绩斐然,树立了正确的保护理念,实现了区域融合发展,打造了一系列重点项目与精品工程。展望未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依法治河,加强大运河文化法治建设。保护大运河,立法需先行。要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基础上,根据大运河线性活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大运河保护法律法规,对沿河省市的大运河文化治理进行指导规范,为各地运河文化保护性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要拓展大运河文化遗产立法空间,提升执法力度,通过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航运交通等方面的配套法规制度,确保大运河相关法律法规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衔接,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
科技赋能,拓展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空间。构筑大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打造大运河文化数字博物馆,通过虚拟展览、在线互动等方式,让更多人群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运河文化保护领域数字化技术、智能监测技术、遥感技术等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的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通过共享资源、协同攻关等方式,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凝聚力量,构建大运河文化协同发展机制。大运河纵贯南北,协调机制尤为关键。要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加强运河沿线省市之间的沟通,打破省际行政壁垒与制度障碍,在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制定、遗产监测体系构建、文化资源整合、旅游线路打造、水资源协调管理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运河文化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沿河省市通过设立大运河文化发展基金,加大对运河文化建设的资金、技术投入,密切人才交流与培养,为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要加强文旅、水利、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同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强化宏观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协调机制,共同推动运河文化传承和发展。
文旅融合,创新大运河文化挖掘利用机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文旅融合经典案例。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库,实施运河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推动大运河人文资源向人文经济转化。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利用大运河文化IP产业资源,创新运河文化活态传承发展利用模式,激活文化游、生态游、乡村游、研学游市场,形成独具特色、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大运河文旅融合系列项目。创新举办文化市集等节庆活动,利用新型媒介传播效应,加强线上宣传和立体化运营,讲好大运河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一线讲述】
大运河,是我一生的牵挂
讲述人: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运河文化宣讲员 王和平
我从小生活在运河岸边,喝着运河水、吃着岸边粮长大。可以说,我的一生都在围着运河打转,被运河文化滋养。让我魂牵梦绕的大运河,一直流淌在我心里。
小时候,我家紧靠大运河,打开家门就能看到大运河。那时,我常在运河里摸鱼抓虾,听老辈们讲述明清时期商贾繁华的盛景、滚水坝治水的智慧,对大运河充满了好奇。
后来慢慢长大,由于运河水面大涨,大堤需要加固,我们开始搬迁。后又因修建四女寺水利枢纽,我们再次搬家。每次搬家,母亲虽有一些不舍,但也总是坚定痛快。在与运河的相处中,我被运河两岸人民坚韧不拔、勇敢担当的精神深深感动。
2003年,进入花甲之年的我,越来越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感兴趣,开始着手整理运河故事,先后参与挖掘四女祠原貌、明清时期四女寺盛况、四女寺船工号子以及四女寺历史人物及民间传说,收集整理四女寺镇、大运河文化故事一百多万字。其中,《运河畔边的笑声》《乡村记忆》两部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很多人由此开始主动了解大运河文化,这让我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弘扬运河文化的决心。
多年来,运河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的血脉,时时滋养着我的心灵,不断升华着我的境界,也涵养了良好家风。许多邻居、亲戚都来向我请教“家和”之道,我也倾心相授,用运河文化来拆解大家的“烦心事”,来人越来越多,慢慢就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很多村民家庭愈加和睦,村风积极向上,我想这都是运河文化的功劳。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德州正大力实施黄河、大运河“牵手”工程电商美工外包网,武城县作为“两河牵手”工程的重要一环,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打算成立运河文化宣讲工作室,把我所有的知识、精力全部投入运河文化宣讲中,让人们在收获水清岸绿生态廊道的同时,享受到运河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